贾雄伟每次回家,都市给父亲带回一些收到的文学期刊、报纸。正戴着眼镜,蘸着钢笔水在自裁的大纸上写札记的父亲,总会徐徐地抬起头来,悠悠地问,有你揭晓的文章吗?做儿子的有时很羞赧,事情忙,没抽出光阴作文;有时也自豪,信马由缰地投出了一些,见报了……我挠挠头,皱皱眉,搪塞几句,岔开话题谈此外——山南水北、皮里阳秋……父亲的札记记了一麻袋。
从我记事时起,就一本一当地写,多写,写好,一摞一摞地码放在柜上、圆桌面儿上、写字台上。普通的十六开纸,有的是工地会计遗落下来的带格子的旧纸,母亲用剪子小心翼翼地裁开、钻孔、穿绳、钉上。这是记载农事生产和做工岁月的流水簿,也是写满喜怒忧惧的日记簿。
写完正面再写反面,写完春天再写秋天。事情再累,也要补上——早晨补前晚的,闲时补忙时的,节日补平日的,壮年补青年时节的……酸甜苦辣皆有。
父亲爱写小孩子。小孙女儿的一举一动成了他札记里的高频内容。
牙牙学语,蹒跚学步,赶集出游,上学放学——父亲笔下的小孙女儿童言无忌、搞怪卖萌,充满孩子气和生龙活虎的满满元气。父亲也写儿子和儿媳。多是我们回家探亲的细节。他平实的条记里,充盈的尽是琐碎而热切的惦念——希望后代顺遂,希望家业兴旺,希望四季平安。
父亲不止一次给我朗读他写给我奶奶的段落。他端着日记本,眼睛盯着每一个字,眼光有力地划过或深或浅的墨痕,情感全部沉醉在旧时光的缝补和吃食中,脸上现出光晕,眼里放入迷采,投入且忘我,大段的抒情,沉郁顿挫,慷慨执着,好像真的拽到了童年的尾巴,回到了艰难而温馨、简朴却幸福的红火日子……爷爷脾气暴,年轻时欺负奶奶,固然也包罗父亲和他的兄弟姐妹。爷爷过世后,父亲劈柴起火,没事儿就给奶奶包一顿饺子,给奶奶做饭、给奶奶请安、陪奶奶唠嗑,成了父亲的日常。
过年了,把奶奶接到我家,手杖放在一旁,往炕头一坐,父亲会打开本子,给奶奶念一段段的札记。奶奶听得仔细且平静,往事并不如烟,一切念念不忘,几多年了依然记得住、辨得清。父亲只念过9年书。算术欠好,钟爱历史和文学。
记得我读小学时,被父亲强制每个假期写8篇作文,比学校老师划定的数量还多。我写得少,出去玩儿,父亲追打我回家,质问我。同学当中只有我用稿纸本写作文,厚厚的,每页清楚地画着300个小方格,每本50页。
开学了,我把稿纸本拿给老师看,誊写的作文篇篇受到表彰,被范读、被展示……有天薄暮,父亲一进门,把自行车立在窗外,卸下工具袋,就兴冲冲地扬起两本书给我看——哦,《作文语段英华》《写人写事写景漫笔选评》,漂亮的封面,精致的印刷,真是学语文的宝典啊!父亲说,书是他当月开完人为专门给我买的。这是父亲给我买的第若干本书了吧?从《上下五千年》到《世界舆图册》,从《周恩来传》到《雄辩有术》,我小小年龄就书读百余本,被公认为同学中看书最多的人!殊不知,每逢放假,父亲驮着我到书店,面临书架上的新书,我看他也看。我想买什么书,他都痛快地掏钱,从不犹豫。这让我想起学龄前时,父亲扛着我到山上邻人家看电视——坐在他宽厚、结实、温暖的肩膀上,我感应从未有过的舒服。
居高临下,我看到了山那里的风物,甚至全世界的精彩绝伦……作为普通农民,父亲履历富厚。早年种田、卖芽菜、编筐、开手扶拖拉机、步行很远到工地上砌砖抹灰。市场经济兴起后,父亲自己找活儿,干瓦工装修。如今,花甲之年的父亲脾气越来越平和,不吸烟,也反面母亲拌嘴。
他时常来看我们,带上点儿小菜、小吃,嘱咐我们事情舒心,学习别累着。事情再忙,我也保持着一周至少回家一次探望双亲的习惯。不知从何时开始,出门,父亲开始戴帽子。
摘下帽子的一瞬,我蓦然发现鹤发爬满了他的两鬓……父亲还坚持写字,一个月一盒笔,一摞纸,老花镜,墨迹清劲,记布衣暖,记菜根香,记诗书滋味长;母亲种菜,小葱、韭菜、苦瓜,一垄垄,一茬茬,铁锅里培满土、栽上、浇水,生长……“打春阳气转,雨水沿河滨。”春天到了,父亲开始捋着节气诗摆设农时。雨水来时,该攒粪送粪、培育墒情了。
在当街攒一个粪堆,用锹将坷垃砸碎,装得手推车上。一大早拉着车上地,卸粪,隔5米堆一个小堆儿,农家肥与土壤融合、反映,使土质更肥沃,宜播宜植。我也帮着送粪、备耕,爷俩儿唱着歌,不以为累……泉源 辽宁日报。
本文来源:j9九游会-www.geekercompass.com